因工作受傷而失業的哥哥,為了籌措弟弟的大學學費,
鋌而走險潛入豪宅行竊,卻失手殺了屋主,
也從此改變了兄弟倆的命運......
歧視是理所當然的。
排斥罪犯和罪犯的家人,是非常正確的行為。
我們必須歧視你,這麼做是為了讓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會使家人連帶受苦。
在不久前滑完雪後,這次想來介紹東野圭吾社會派風格的書。
如果是近期還有在接觸東野圭吾的書的讀者,
應該也已經十分習慣東野圭吾這種、開始不將重點放在推理,而是將重心放在探討社會百態的風格。
這次介紹的《信》,也是這種講述社會觀感的書。
正如同上方引文所寫,《信》這本書,講述的便是在哥哥失手殺人後,成為了「殺人犯的家屬」的弟弟的人生故事。
故事的開頭便告訴讀者,待人和善、也為弟弟百般著想的哥哥,
竟然潛入豪宅想要行竊,甚至因為行竊失敗而殺了人。
從這刻開始,弟弟武島直貴的人生便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。
所有人看到的,並非是「武島直貴」,而是「殺人犯武島剛夫」的弟弟,
然而,僅僅是殺人犯的家人,為何就要被社會看作是「殺人犯」呢?
這本書從直貴的人生各處,寫下了殺人犯的家屬的悲痛,
而最厲害的,便是東野圭吾將直貴的人生細節寫得十分完整,
完整到會讓讀者懷疑,這是不是根本就是東野圭吾的親身經驗?
同時,也會為這樣諸事不順的人生感到擔憂及恐懼。
儘管如此,東野圭吾也並不是只是單方面的陳述直貴的悲慘,
在故事中,也可以看到遇上直貴的人們不同的想法、不同的觀點,
而看著直貴做出不再寄信給哥哥的決斷時,也更能以直貴的視角,去看待這整件事情。
然而,愈是如此,在看到最後的結局時,更會讓人不住感到悲痛。
這次同場加映的故事,是與《信》這本書類似題材的:
這次介紹的《信》講述的是弟弟,
而這本《殺人犯的孩子》,正如同書名所述,所講述的是孩子。
一人犯罪,全家連坐的「連坐文化」。
比起《信》,這本書更明確的在探討這樣的社會觀點。
這本書本書店員工自己也還沒看過,
等之後我讀完這本書後,再來向各位介紹這本書吧。
這次,就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弟弟寫給哥哥的那些信吧。